距離哲學

《瑪嘉烈與大衛系列: 前度》裡面的一對戀人–瑪嘉烈與洛奇—在畫廊有以下的對話互動.
瑪嘉烈問洛奇: 「你覺得愛情最好既距離系咩?」
洛奇回答:「愛情呢, 系應該無距離. 有距離即系有隔膜.」
瑪嘉烈望住洛奇數秒, 說: 「但唔系應該咩既關係都要有適當的距離咩……兩個人太近, 其實咩野都睇唔清.」
她走向洛奇, 靠近到她既鼻掂到洛奇既鼻, 望著洛奇說: 「你宜家睇得清我咩?」
然後, 瑪嘉烈往後退幾步, 望住洛奇說: 「宜家咪睇得清囉. 」  

筆者想起教導心理輔導時會邀請學生們來一個跟瑪嘉烈所做的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體驗式活動, 讓學生親身感受人與問題之間的距離哲學.
筆者帶領學生一起舉起右/左手, 手掌面向自己. 然後, 手掌移向自己既面, 一直到手掌掂到自己既鼻.
「你地睇見咩?」
「手掌囉.」幾位學生回應.
「系, 手掌. 呢個系“腦”既答案. 你呢一刻眼睛睇見既, 眼前系咩?」
「…很模糊, 其實睇唔到成個手掌.」一個學生回應.
「看到一達模糊既野, 睇唔到手掌其它部分.」另外一個學生回應.

筆者再邀請學生們往後拉開自己既手掌, 到差不多手臂的距離.
「你們宜家睇到咩? 單單描述你眼前所睇到既.」
學生們露出一絲疑惑的表情.
筆者引導著他們: 「眼前是我既手掌, 我睇到手掌既5隻手指…有長的, 有短的…我亦睇到手掌既紋理…啊, 我看到這裡有一粒痣…啊, 原來我既手掌系咁樣既…」
每個學生的眼睛都在端詳著面前的手掌.
「我從來都無咁認真, 咁清楚睇過自己既手掌啊. 」一個學生分享. 然後, 課室裡傳來一陣共鳴的笑聲.

一個問題離自己很貼近, 就會焦點模糊, 根本看不清問題的本質, 也自然彷彿看不到其它出路與可能性. 這是會讓人內心產生焦慮與恐懼. 而且, 當問題與自己沒有界線, 尤如兩者分不開的時候, 就容易產生「我就是問題, 問題就是我」的愧疚與羞恥 (自我厭惡). 而如果「我就是問題」, 「我」又怎麼可能有辦法自己解決到個問題呢? 挫敗感與絕望的情緒就會出現.

因此, 當一個人能夠與問題的距離拉開–我是我, 問題是問題–人反而能夠真正地, 也可以真實地360°清晰看見問題的原本面貌.
「當自己能夠清晰描述問題 (手掌), 看見成個問題的本相後, 咁你地覺得點?」筆者問學生們.
一個學生微笑地回答:「我會覺得in control嘞. 」

Copyright © 2014-2018 – InnerSOURCE Counselling & Career Development Centre.
No part of this article can be copied, used in any form, or posted on the Internet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author. For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Inner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