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出生涯迷茫, 先回到「我」之探索

老師,我試圖去了解一些我的行為,以及對於課業的態度,然後去找出我很可能在躲避的問題。

有些時候我會覺得很無聊,但卻不想做任何一件事情。訂好了計畫要努力自學英文,但卻總是辦不到。我有網路成癮的問題,我並不是覺得玩電腦很有趣,就算覺得無聊,沒什麼感覺的時候卻還是不制止的想要上網。看到課業上的東西會覺得很反感,但考試前我還是逼迫自己一定要讀書。就算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也不會有太開心的感覺,只是覺得鬆了一口氣。我漸漸理解我對現在所學的東西沒有熱忱,而且有些知道自己比較喜歡什麼,但是不確定。

最近,我開始發現我還是被以前的一些事情給絆住的。或許在高中的時候我跟師長的一些衝突,對他們的怨懟自今仍然沒有放下,那種憤恨的感覺可能被藏起來了,而投射到其他事情上。這種感覺是突然冒出來,但一下子又消失了,可能是因為很長的時間裡我都選擇了隱忍。接下來我應該要做一些什麼事情,好讓自己重新開始?

這位學生正處於生涯迷霧裡, 你看到多少自己的故事在裡面呢? 看看故事中的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生涯探索. 你看見, 領悟到什麼?阿明(化名),你能坦然地面對自己,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了。我試著幫你把問題做出一點分析 。你說了幾件事情。

1.對於課業沒有熱忱,只是完成而已。
2.想要規劃學英文,但從未開始。
3.網路成癮並不是因為有趣,只是反射性動作。
4.想起過去事件,將憤怒投射給其他人。

以下,我分三點來說明。

一、被外在的他人要求綁住
對於課業的完成,只是因為外在的要求,而應付了事,只是「不得不」去做它。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真正專注的、投入的心情與態度。

這是不是由於課業無法引起興趣,還不知道。但是可以知道的一點是,自己從未真正接受課業裡的東西。課業從未打動我,讓你我中體驗到一種「感覺自己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要問問我自己,自己是否曾經因為做一份作業、閱讀一篇文章、聽老師一席話,而感到開心,是那種心情整個打開、綻放的那種開心?或是對於其中的一個疑問日思夜想,絞盡腦汁,想出一個自己都無法預期的觀念?或是感覺被打了一棒、全身震撼、嚇了一大跳的感受?

同樣的,規劃學英文,可能只是因為大家都說英文很重要,自己從來都不知道為什麼重要。去規劃的動機是因為「好像應該去做」,這樣的「應該」仍然是一種外在的要求,自己從來沒有同意過這種「應該」。

二、被內在的自我綁住

網路成癮是另一種情況,是暗自想要用一種消極的方式對抗諸多外在要求,以為自己可以掌控一些事情。但是,正因為這樣的掌控只是為了「對抗」,因此會落入另外一種「不由自主」當中。

當我進入遊戲中,被其中的刺激感所牽絆,被那種競爭或輸贏的快感所控制,這時,越玩會越停不下來。因為刺激感或快感勝過平日的無聊感。就算開始感到有點不好玩了,也覺得繼續玩總比沒事做要來得好。

刺激感和快感會讓我們沉迷,正是因為「我刺激故我存在」,要用這種方式確定自己的存在,保證自己的「自我」仍然是自己可掌握的。

當我開始需要確定自己的存在,表示我已經感受到「自我」的不穩定,感知到「自我」即將消失,所以我才努力要把「自我」給保留下來

自我即將消失,其實是件好事,表示接下來有一種徹底的改變會發生。但是,徹底改變之前,一切既有的價值與意義會被打破,我無法知道那將會是怎樣的情況,我只知道目前逐漸陷入失序與混亂,我害怕這種不穩定性。我不敢再往前多走一步

三、開始要走向自由,但最危險

會開始對他人感到憤怒,這是很關鍵的。因為它最接近問題的解決核心,但卻也最容易讓人迷失,最危險。

當我心裡有所不滿,實際上是對於什麼不滿呢?是對自己,對於自己的種種迴避(迴避自我改變、迴避心理的死亡)感到不滿。但矛盾的是,自己又不願意承認這件事(似乎隱約知道,但又不那麼清楚地知道),只是一肚子氣,於是將這些氣憤投射給其他人。

開始對他人感到憤怒(或是自責),是把自己放在「受虐」的位置,讓自己感到委屈、不平、憤恨,這種感覺比網路成癮的快感還要更強烈,是一種極爽(jouissance)的感受,是一種痛苦中的快樂:「我受苦故我存在」。

為什麼說這裡既關鍵又危險呢?危險是因為很容易就一直糾纏於「受虐極爽」當中,它太迷人,以致於我停不下來。關鍵則是因為只要我開始停下來做這些,不要讓自己執著於存在感,開始感受到自我正在消失。這時,我即將進入改變,我即將經歷心理的死亡。

老師,我大概再整理一下問題的癥結:會有網路成癮的問題,在於我想逃避自己遇到的困難。雖然可以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會有 「曾經因為做一份作業、閱讀一篇文章、聽老師一席話,而感到開心,是那種心情整個打開、綻放的那種開心」),但是,可能是太想除掉我不要的部分(現在的課業),所以我連想要的也都放棄了(也可能是因覺得自己還得顧著不想做的事,無暇顧及想做的事),所以開始出現網路成癮的問題。我大約是在大二上開始慢慢發現我不喜歡現在讀的東西,但是我執意要讀完這四年,但是卻清楚自己不喜歡,所以我是不是應該告訴自己要撐下去?

阿明,你能發現到「可能是太想除掉我不要的部分(現在的課業),所以我連想要的也都放棄了」,這一點很難得,也很重要呢。因為花了太多的力氣去「對抗」,使得自己沒有多餘的心力去做別的事,不是很划不來嗎?

如果討厭A事情,就應該把它放掉。為什麼放不掉呢?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個原因是「自己並沒有真的那麼討厭A,只是因為那是別人所要求的」,另一個原因是「把注意力放在討厭的A事情上,是為了防止自己去做喜歡的B事,很怕自己到時候又會發現自己其實也不喜歡B事」。

我不知道你屬於是哪個原因。但是,執著於「放掉或撐下去」也可能陷入另一種迷思:就是陷入把A事「完全放棄」或「完全無奈地做完」,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極端選擇

想想「不過一碗飯」那個小故事,不論做哪種選擇,只要心理上輕鬆自由,就會有所突破。我要說的是,「放掉」指的是「心理上的放掉」,而不是完全把它拋棄掉。我們依舊知道課業有某種程度的現實重要性,也許只需要花三四分心力,把課業處理到六十分,做完之後,就忘記它、放掉它,這樣,其餘的六七分心力,可以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千萬不要花了三四分心力去處理課業之後,其餘六七分拿來抱怨「自己為何要花心力在課業上」以及「自己為何不能全心全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話,所有的力氣都用光啦!而且會一直停留於無止盡的抱怨當中,連帶地,做起B事情也無法專心,到最後連B事也變得討厭了,變成兩邊都擺爛的一種惡性循環。

我們依舊可以讀完這四年,但是不要用「撐下去」的心情來讀,而要用「心理上放掉它」的心情來讀。這樣一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還不知道呢!說不定,你會發現:課業A並沒有那麼討厭,或是課業A和喜歡的事情B並不衝突,或是喜歡的事情不只B,還有C或D,….。更多的可能性,都將可能會發生。但前提是,要先讓自己現在的習慣性狀態(或某些價值觀)獲得「清理」或「清空」,那就是我常說的「經歷心理上的死亡」或是「體驗虛無」。

~ 來自蔣興儀的學術散文 (2011/04/19 & 2011/4/21) ~

Copyright © 2014-2018 – InnerSOURCE Counselling & Career Development Centre.
No part of this article can be copied, used in any form, or posted on the Internet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author. For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InnerSOURC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