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Medication

心理疾病 (Mental Illness) 有輕微至嚴重的程度. 輕微的, 當事人通常可嘗試作出生活適應調整, 或者接受專業心理輔導有系統地解開情緒的結. 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輔導研究顯示精神科(藥物)治療 + 心理輔導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模式.輔導人員一般會轉介當事人接受精神科醫生評估, 一方面在藥物治療下, 穩定當事人的情緒狀態, 加上定期的心理輔導, 讓當事人增加康復的機會. 也有些情況, 當事人來接受心理輔導前, 已經正在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 不過, 當事人(或其家人) 通常對於藥物名稱, 療程, 副作用等等只有模糊印象與認識.

輔導人員其實需要了解當事人的精神健康醫療歷史 (mental health history), 才能有效地以”雙管齊下”的治療模式來協助當事人逐步康復起來.

以下是一些問題, 當事人(或其家人)可以在會見精神科醫生是查詢, 以增加了解:

  1. 精神科醫生在完成一系列精神評估後, 會作出診斷 (diagnosis). 當事人可以詢問醫生診斷的名稱. (情況就如看家庭醫生, 探熱, 聽心跳脈搏, 問了一些問題, 然後就得出診斷—如: 感冒? 腸胃炎? …. 心理疾病的診斷主要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診斷手冊 (最新為DSM-V). 例如: 憂鬱症, 焦慮症等等.
  2. 若有藥物處方, 詢問藥物的名稱, 所需服食份量, 以及主要療效.
  3. 藥物的療程 (如: 多久服用一次)及如何服用 (如: 可以酒精送服? 空肚/飽肚服食? 避免某一些食物?).
  4. 處方藥物的副作用 (藥物多少是有副作用, 是輕或重而已). 如果出現某一些副作用 (因個別人士的身體狀況), 可以做些什麼.

正如任何一種藥物, 精神科藥物在每一個身上都會產生不同的療效作用和副作用. 兩個人服食相同份量的同一種藥物, 可以產生不一樣的效用—有些人身體回應 (respond) 較好些, 沒有太明顯的副作用, 有些人可能需要較長的觀察期才能見到效用, 或是需要在醫生觀察下調整份量/換藥種.

當事人與精神科醫生保持溝通, 尤其剛開始時遇到藥物不適應, 讓醫生來作出專業判斷, 當事人不需獨自擔憂.

若果當事人缺乏與精神科醫生溝通, 自行決定調整份量, 甚或中途停止服用, 其實這些都對於康復有反效果, 甚至對於之後的治療帶來障礙.

心理治療能夠帶給當事人怎樣的果效, 多少的康復, 建基於三個單位 (當事人, 精神科醫生, 輔導人員) 的良好溝通. 在外國, 輔導人員與精神科醫生(當事人知情與同意下)溝通當事人治療進度, 以協作的關係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來幫助當事人康復是普遍及被鼓勵的作業模式.

Copyright © 2014-2018 – InnerSOURCE Counselling & Career Development Centre.
No part of this article can be copied, used in any form, or posted on the Internet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author. For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InnerSOURCE.

2 thoughts on “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